4月12日下午,文化部(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國家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研究基地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胡惠林教授應邀來我院講學,在行政南二樓報告廳開展了以“我們時代的文化産業”為題的學術報告。院長胡文海教授主持講座。文化産業管理專業180餘名師生參加了講座。
首先,胡惠林教授強調文化産業管理作為一個新的學科會挑戰傳統學科,其學科建設不能走傳統文科建設的老路,要走新型專業的新路,需要整合市場資源和國家資源。文化産業管理作為新型學科更能創新與創造,更能推動當今社會前進發展。發展文化産業是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曆史機遇的選擇。
随後,胡惠林認為文化産業發展大緻經曆了三種形态:傳統文化産業形态、現代文化産業形态、新興文化産業形态。三種不同形态的文化産業形态,分别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文明形态,一種社會形态可以被另一種社會形态所取代,而文化産業的文明形态卻并不因一種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現而被取代。
接着,胡惠林教授認為我們時代的文化安全包括人的安全、社會的安全、國家的安全。身份和符号對人來說具有最後定義其存在的終極價值。因此,歸屬和認同就具有終極關懷的意義,從而使得維護共同的文化及其文明成果成為人類維護和捍衛自己生命存在的本能和需求。他以自己的國外講學經曆告誡學術界研究不能放棄國家主權意識。
最後,胡惠林教授認為老師要關注文化産業基本理論、前沿問題研究,要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研究,用好奇心驅動自己的學術創新,要有嚴謹的科學精神;他以買珠還椟的故事為例,告訴學生要善于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經營管理的理念和創新創意思維;師生們需要有對學科的信仰與忠誠。
胡惠林教授幽默風趣、講座内容充實,現場氣氛活躍。互動環節同學們紛紛舉手提問,胡惠林教授也為同學們一一進行了解答。同學們都反映獲益匪淺,更加堅定了對本專業的學習信心和發展前景,争取成為文化産業領域的優秀人才。